微信公众号X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即可关注。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战 提升耕地质量势在必行

2020-05-29 14:46:05

5月28日,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批准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要求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鼓励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落地见效。

两会声音:设立耕地质量红线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报告指出,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土壤污染治理也成为代表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治土专家党永富表示,当前我国农民保护耕地质量意识不强,对耕地的生态环境价值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农民只关注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过量使用生物肥料和化学物质,导致土壤不堪重负,土壤污染加剧。此外,还存在耕地酸化、沙化、盐渍化严重,耕地地力退化严重等问题。党永富代表建议,有必要在设立耕地数量红线的基础上,设立耕地质量红线,遏制耕地质量退化的趋势,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防治土壤污染奠定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将继续关注和全力推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高友东认为应创新试点模式,拓宽资金渠道,发展可持续修复治理技术。

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战势在必行

有关土壤污染问题近年来持续得到决策部门高度重视。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填补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空白,促进了整个土壤修复产业链的发展。财政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的《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20年仍将重点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其中水、土壤方面污染防治资金分别安排317亿元、40亿元,这将为发展火热的水土治理再添一把柴。据市场预测,今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40亿元,到2024年将达到860亿元。

除了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外,广东等地方也在大力推进。近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印发2020年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增加有机肥投入、减少化肥用量,接踵而至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广东省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其中提到,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全覆盖。

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农田土壤污染防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党永福代表坦言,一些地方政府一味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缺乏详细全面的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和实施细则。另一方面,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也缺少先进的技术支撑。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应用相对落后。国外土壤修复已有40-50年历史,我国只有短短10年时间。在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的《关于征集土壤污染防治先进技术装备目录中》,仅有治理工矿点位污染的技术装备,化肥农药等先进新材料技术寥寥无几。

土壤改良:解决技术难题是关键

土壤改良,解决技术难题是关键。据报道,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约有一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十分严峻。数据显示,土壤盐碱化、酸化等退化现象严重,受盐渍化影响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5%,而酸性土壤的比例则高达1/4。鸿达兴业负责人认为,土壤改良过程长、成本高、见效慢,农民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弱,必须依靠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支持。通过加快多种土壤改良投融资模式的探索,扩大投融资渠道,调动地方积极性,有助于实现土壤修复改良的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据悉,鸿达兴业、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发力土壤改良技术攻坚,已在广东、福建、江西、内蒙古等省份开展土壤综合治理,已改良逾百万亩土地,为提升耕地质量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政策利好、技术攻关和市场红利等要素正在推动农业成为新的绿色增长极,助力中国绿色农业“跑起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