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X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即可关注。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湾区移动式栽培 都市白领做农夫

2021-08-10 09:03:52

粤港澳大湾区正兴起“移动式栽培”风,满足都市人回归田园的愿望。鸿达兴业“丰收园”「水稻收割仪式近日在广州圆生态农田试验区举行,不少都市白领充当“农夫”体验收割粮食的乐趣。记者发现,试验区里没有田地,成熟饱满的稻穗都生长在可组合设计出多层次栽培空间的一格格白色的种植斗里,连成满眼翠绿的“移动农田”。其种植斗是由粤企鸿达兴业自主研发,适用于房顶、房前屋后、沙漠、滩涂等地。鸿达兴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种植斗未来也将进入香港市场。

走进生态农田试验区,满眼都是成熟饱满的水稻。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批水稻在今年4月时播种,如今经过105天即可收割,比正常的生长周期缩短30天。他表示,生态园内,还利用移动“种植斗”和改良土壤,种植出化州橘红、普洱茶、铁观音、咖啡豆、甘蔗、空心菜等100多种农作物。


种植斗规格按需定制

记者现场看到,试验区里的水稻身形笔挺,部分品种株高可达1.5米,穗长粒多,圆润饱满,一穗可达260粒,结实率高。这批水稻生长在种植斗上,并没有和脚下的土地固定在一处,需要时可移动栽培。种植斗采用PVC新材料,具备阻燃、防潮、耐酸碱、强度与韧性高等特点。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表示:“移动种植斗还能应用到如沙漠、荒野、矿山、滩涂等原本不可能种植农作物的地方。比起恶劣的土壤带种植,移动种植斗成本比改造地形低出不少。”


工作人员介绍,种植斗即使常年经受风吹日晒也依然坚固。种植斗还可以通过内部立架,组合设计出多层次栽培空间,即使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也可以创造出充足合理的种植空间来。种植斗大小可按需定制,目前已有十几种常用规格,可针对不同作物,成为大幅提高农业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除了农业产业外,移动种植斗也越来越多应用在家庭生活。”鸿达兴业相关负责人告诉大公报,广州多地也正在试点“城市小菜园”工程,鼓励市民自愿自主利用房前屋后、天台屋顶的空间“造地”,采取的正是这类移动种植斗。他指,香港地少人多,这种可大规模应用的种植斗未来也可推广到香港市场。

配置栽培土壤增肥力

生态园农作物长势喜人,除了移动种植斗外,栽培的土壤也有一份功劳。大公报记者看到,每一格的种植斗上,都插上一个小小的白色标签,写着“对照组”以及土壤成分等字样,不同种植斗的土壤也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土壤,也有来自内地内蒙古等地方的土壤。不过目前尚未有来自香港的土壤样本。

鸿达兴业相关负责人说:“我们采集各地的典型障碍性土壤,包括酸性土、沙质土、重金属超标等土壤进行改良调理。”鸿达兴业子公司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研发出一系列的土壤调理剂,通过调节土壤pH值(注:土壤酸碱度指标),提高土壤地力。在此基础上,研究院还配制“丰收延”营养土,产品成分包含母土、土壤调理剂、有机质、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与普通土壤相比,具有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能力强等特点,为蔬菜、花卉、水稻、小麦等作物的周期性生长提供保障。



种植丝苗米大丰收

步入广州圆生态农田试验区,大片水稻的稻穗饱满金黄,而水稻的秆和叶子却依然“年轻”,保持着一片绿油油。对于这种特别的景象,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优质稻育种首席科学家、二级研究员周少川告诉大公报:“移动栽培斗里种植的是广东特有的“美香占2号”丝苗米,在成熟之后,稻穗是金黄的,水稻的叶子和秆保持青绿是其特色。”

在水稻收割仪式现场,工作人员左手攥住水稻,右手握着镰刀,一合一挫,水稻应声而断。割下来的稻秆带着稻穗,整理成一捧一捧,垒成丰收的小山。打谷机轰鸣起来,脱粒、扬场、入袋,仅一会工夫所有采收顺序便全部完成。

周少川表示,广东地区的水稻种植一般分为早晚两造,早稻收割在7月左右,而晚稻收割通常在秋冬季寒潮来袭前。广东人以水稻为主食,偏爱口感软硬适中的丝苗米,但是丝苗米产量不高。由广东团队培育的水稻品种“美香占2号”,有着“中国香米”美誉,可将丝苗米的产量提升到400公斤到450公斤。

记者了解到,来自北方的小麦、马铃薯等也在生态园里生根发芽,让“北种南育”成为可能。去年12月在生态农田实验区种下的内蒙古小麦140天即可收割,比正常的生长周期也缩短近一个月,一穗麦粒比普通小麦多20粒,实现高品质高丰收。(文章转载自《大公报》)


责任编辑:admin